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不久前,由攀钢研究院海绵钛创新人才团队牵头完成的“航空领域用超软海绵钛制备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这一空一地、一国一域的新成就、新突破,都为“新质生产力”写下生动的注脚。

  钛金属(海绵钛)是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嫦娥奔月、天问探火、C919翱翔的关键支撑材料,又是传统工业改造提升和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材料。

  钛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分散,提取到纯钛金属非常艰难,超软海绵钛是高品质海绵钛,想要进行大批量的工业化生产更是难上加难。

  面对这一难题,攀枝花科研人员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历时6年,开发出高品质超软海绵钛规模化制备成套技术,并实现工业应用,打破了我国长期依赖进口、受国外垄断制约的被动局面,实现了攀西钛资源高质化利用和航空领域用关键钛金属材料进口替代。

  这一次,攀枝花又做成了一件难做的事。

  冲破缺水“封印”

  进入5月,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首季大青豆陆续上市,田间地头村民们忙着采摘,乡村道路上小货车来来往往。

  “早些年,由于缺水只能种玉米,每亩收入就1千多元,现在有水了,一年可以种三季大青豆,每亩收入2万元左右。”村民毛淑艳说。

  据迤沙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毛建桦介绍,解决当地生产用水困难的是攀枝花金沙江大峡谷太阳能提水泵站,该站通水后,预计人均年增收约3600元,村年增收将达到800万元以上。

  毛淑艳家土地产出的巨大变化,直观反映出水资源对攀枝花金沙江干热河谷“三农”发展举足轻重的作用。

  攀枝花年水资源总量丰富,金沙江最大流量可达18000立方米/秒,按照这个速度,只要13分钟就可以装满一个西湖。

  攀枝花光热资源丰富,老百姓形象地讲“只要有水,插根扁担也能开花结果”。

  “有水”,却无法“用上水”,是攀枝花人长久以来的一块“心病”。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土地与山脚高差一般在1000米左右,造成了“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的困境。

  要想“用上水”,就必须让低处的水向上“爬升”。改变迤沙拉村命运的水,就是从山脚“爬升”了1050米的金沙江水。为了让水“爬升”,攀枝花攻克了平均坡度34度、最陡坡度56度等难题,建成了全国唯一扬程和装机容量双过千的太阳能提水泵站。

  解决一个村庄的用水已是十分困难,要想解决攀枝花整个金沙江干热河谷的用水问题,更是难上加难。然而,不做好这件难做的事,攀枝花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打造“天府第二粮仓”、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等国之大者、省之要事、民之所盼,都将无从谈起。

  市委、市政府经过多年探索、反复调研、多方论证,决定打破常规实施“提水灌攀”三位一体项目。整个项目由抽水蓄能、攀枝花灌区工程、土地综合整治3个子项目组成,通过光伏等新能源开发,以绿色低碳的方式“提水上山”,将新增灌溉面积48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24万亩,每年可增产粮食20万吨、蔬菜水果50万吨;新增耕地约16万亩,耕地产值由每亩1万元增加到3万元。

  唤醒“沉睡”资源

  往面粉里掺白糖很容易。但是,要想把白糖再从面粉里拿出来,那就十分困难了。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开发利用,正如上述这个例子。

  钒钛磁铁矿中,钒钛和铁以及钪、镓、镍、钴等其他稀有金属共生,难选、难冶,全球有名。因在冶炼过程中渣铁粘稠不分离,很多外国专家断言是“呆矿”。为解决普通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的世界性难题,“108将”历时三年,试验1200多次,才炼出第一炉铁水。

  从钒钛磁铁矿提炼出钒、钛更是难上加难。然而,不做好这件难做的事,我国钒、钛战略资源开发利用就会被国外“卡脖子”,高质量推进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就缺乏“底气”。

  上世纪70年代,日本考察团提出了一个当时我们难以理解的请求,要用优质钢铁跟我国的高炉渣进行互换。周总理毅然拒绝了这一请求。这也足见我国高炉渣所蕴含的价值——有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美国航空工业中,含钛材料的使用占到74.8%。

  为唤醒“沉睡”的高炉渣,攀枝花孜孜以求。

  攀钢历经30余年攻关,从基础理论、工艺技术、关键装备到工业化应用方面系统创新,发明高钛型高炉渣“高温碳化—低温氯化—尾渣资源化”利用方法,构建全新工艺流程,开发首套专用装备,突破八大关键核心技术,在全球范围开创了高炉渣提钛产业化应用先河,实现了从固废炉渣到高值产品的重大飞跃。

  5月7日,钒钛高新区与深圳纳毕化学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年处理430万吨高钛型高炉渣高质化综合利用项目投资合同。项目以高钛型高炉渣为原料,采用全球首创的基于硝酸加压新技术与成熟的钛化工工艺、先进材料工艺相结合,回收提取钛、铁、镁、铝、钙、硅等有价元素,联产相应的高附加值产品。

  项目建成后,将推动攀枝花构建“高钛型高炉渣—富钛料—钛白粉/海绵钛—钛铝合金”等固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生态圈,有力提升钛资源综合利用率,助力打造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

  一个个重点项目的加持下,数据显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以来,攀枝花钒钛利用率从37%、22%,提高到50%和35%。

  以新质生产力“掘金”

  种麦子难,还是开面馆难

  前者,更多的是体力活。后者,既要有技术,还得考虑地段、市场等等。

  二者,孰难,毋庸赘言。

  如果把这个例子放在攀枝花工业上,前者是原材料生产,后者则是深加工。

  去年,我市公布了钒钛产业概况: 2022年,我市钛精矿、钛渣和钛白粉、海绵钛、钛材的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1%、57%和13%、17%、7%。

  在钛产业链上,钛精矿和钛渣是原材料,钛白粉、海绵钛、钛材则是深加工产量。

  数据直观地反映出,我市钛资源就地转化率还比较低,这也意味着更多的财富,随着原材料的外运而流失了。

  资源就地转化率低,既是发展的短板,更是腾飞的“跳板”。如此,便有勇士“补短起跳”、乘势而上。

  去年9月,超微细粒级钛铁矿强化回收创新示范工程试车启动仪式在攀枝花龙佰四川矿冶有限公司二选厂举行。随着试车启动键按下,超微细粒级钛铁矿强化回收创新示范工程生产线正式投运。

  此前,超细粒级矿物回收,一直是选矿领域的世界级难题。“十三五”以来,为切实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保障国家钛资源安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联合龙佰四川矿冶公司成功研发“精细分级-梯级磁选预富集技术、选择性磁团聚-剪切絮凝浮选技术、高紊流矿化-低紊流浮选与微泡强化浮选新工艺”三项关键技术,攻克了超微细粒钛铁矿选矿高效回收的行业世界性难题。

  率先实现超微细粒钛铁矿选矿工业的回收应用,能够推动攀西钒钛磁铁矿中二氧化钛回收率、钛回收率提升,推动我国钒钛磁铁矿中钛资源的利用率也将因此大幅提高。此成果是新质生产力赋能我国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提升的有力佐证,而攀枝花作为不止如此。

  市钒钛产业协会会长杨保祥介绍,根据市政府办印发的《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7年)》,协会将引导成员单位加大资源深加工力度,到2027年,实现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率、钒钛资源就地转化率与钒钛资源精深加工率“三率突破”,钒钛产业产值、主要企业、盈利能力、发展质效“四个倍增”,钒钛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相关顶层设计正在跟进。我市先后出台了《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攀枝花钒钛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计划》《“中国钒电之都”—攀枝花市钒电池储能产业发展规划》《攀枝花市新赛道产业培育计划》《攀枝花市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计划》等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优势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建成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和氢能产业示范城市,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不断壮大工业经济规模,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提供物质支撑。(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晏洁)

审核: 雷雨阳   责任编辑: 杨正鹏